小中風跟腦中風一樣恐怖!9成機率會復發,還會演變失智、帕金森氏症

2023-03-03

腦中風是急性突然發生的腦神經缺損,導致半側肢體麻木、口齒不清、嘴歪眼斜。醫師呼籲,要特別注意單側肢體的麻木,往往誤以為只是壓到血液循環不佳、太累或休息不夠,若發現同側臉部、手腳麻,也可能是腦中風的徵兆。 豐榮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司寬指出,根據腦中風定義,發生神經缺損時間要大於24小時,若小於24小時,常被稱為「暫時腦缺血(又稱小中風),症狀會突然緩解跟消失,在臨床上仍要視為跟中風一樣謹慎,需請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嚴重腦中風死亡率超過五成

腦中風常見分類有「出血型中風」跟「阻塞型中風」,出血型腦中風死亡率較阻塞型腦中風高,又可以分為腦內出血,死亡率約一至二成,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可達五成,約有一成人送到醫院前就死亡。 另外「阻塞型腦中風」則最為常見,占中風患者八成,根據阻塞血管的大小和範圍,死亡率平均約有一成多。一旦病發後要把握黃金救援,務必落在 3 至 4.5 小時內要送到醫院就醫,並施打血栓溶解劑。

阻塞型腦中風有一周危險期

阻塞性中風根據腦中血管的粗細,需要先確定中風的型態來決定後續的治療。若是「大血管阻塞」易導致臨床表現越來越差,72 小時內中風症狀越來越明顯,手腳無力、肢體麻木症狀越來越嚴重。若症狀加重, 有些患者需要緊急手術、減少腦壓,避免阻塞範圍擴大而有生命危險。 若是屬於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小血管阻塞」,中風初期會有單側無力,透過治療穩定病況後可以漸漸改善,逐步進入到復健過程,臨床會抓至少一周危險觀察期。 有些大血管阻塞的患者,在急診時可以緊急採取血管取栓術或血管內皮清除手術,讓血管恢復暢通,且治療應在中風發生的24小時內處理完畢,一般來說,「大血管阻塞」的患者神經缺損更嚴重、預後更差,因此在救命過程中更為急迫。


小中風有九成機率變腦中風

俗稱的小中風指的是「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小於24小時)」,通常與腦中風一樣會在腦內留下中風的痕跡。楊司寬醫師表示,「無論是小中風或腦中風,在臨床上應是為同等重要!」即使症狀僅短暫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都要去醫院檢查,不宜輕忽。 「一般來說,中風是沒有前兆,但小中風往往是大中風的前兆!」臨床發現,有過小中風後的患者,發生大中風的機率很高,根據統計, 如果病患有頻繁的小中風發作,有高達九成的機率短期內會有大中風發生。 「有小中風勢必會有大中風。」他表示,遇上小中風的病人,應該要積極控制住危險因子,如控制血壓、膽固醇、維持穩定作息、正視心律不整問題,盡一切的可能預防日後的中風。

當心二次中風危險性增加

「出血性腦中風」反覆發生機率通常較阻塞型中風為低,因為大多數腦出血的病人初次病發後,會開始較為留意血壓問題,但若是病患本身有先天血管疾病或顱內血管瘤存在,則應該要特別小心二次出血性中風的發生。 但研究發現,「阻塞型腦中風」有過一次中風後,就意味病患的腦血管狀態已經不太健康,後續二次中風機率就會增高。楊司寬醫師說,「小中風的發生,是給病人一個機會去避免大中風。」即早開始注意身體健康,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 避免二次中風, 往往可以改善病患的預後。

反覆中風會變失智、巴金森氏症

最怕民眾發生初次中風後因為症狀輕微就放任不理,使腦中風一再發生,累積久了會出現行動障礙、智力退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巴金森氏症或血管性失智症,對於病人預後會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年輕族群罹患腦中風注意

腦中風常集中在65歲以上,但年輕族群中風也不容小覷,常見發生原因跟飲食習慣、肥胖問題、運動量不夠、作息不正常、菸酒、壓力大有關。另外遺傳體質,如家族遺傳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特殊免疫發炎性疾病或凝血性疾病、先天血管異常、動靜脈畸形、先天性血管瘤等,也比較容易出現年輕型腦中風。 「生活作息不正常跟三高及先天疾病等腦中風危險因子的地位一樣重要,不管是年輕或老年族群,都要多加注意。」若發生中風後的復健狀況,年輕族群恢復能力較佳,有機會預後殘存症狀較少,相比老年人的血管狀況不好,復原能力和復健能力和運動的積極態度都會影響復原成效,需要特別費心。


文章轉自 HeHo健康